2012年7月9日 星期一

決策 理性 人生

決策的源頭:自私


        人的一生要做太多的抉擇了,而這些抉擇的目的構築了人生的意義,人生的意義說的籠統一點是要快樂,而若是以經濟學的語言來說,則是要追求個人效用最大化,這是毫無疑問的。從小到大,我的父母給我的身教還有我自己以及我所觀察出其他人的生活方式完完全全就是跟著這個目的走沒有任何例外----maximize utility。舉例來說,大家都想要擁有高薪以購買勞務並且從中獲得樂趣,想要擁有時間以發展自我興趣最終目的也是提高個人爽度;以有系統一點的馬斯落理論來看,從生存、安全到自我實現的滿足統統都是為了提高個人的爽度(utility)只是層級的不同罷了。若是以這樣的論點來看似乎就間接證明了人是自私自利的,而這也是毫無疑問的。之所以會有人認為人不是自私自利的原因在於她並沒有考慮到所有的因素,從統計的角度出發我們可以知道在做迴歸分析的時候若是不能有效的捕捉到所有可能的input那這就會是一個失敗的模型,回到最大化個人utility來看也是一樣。譬如有人會說,我才不自私,我願意把自己的所得捐獻給慈善機構以利他人,但是別忘了這只是等於馬斯落自我實現的一環,你之所以會捐錢是因為這可以滿足你自我的自我實現也就是對社會的貢獻,其最後目的也是在提高你個人的快樂、個人的utility。你有看過捐完錢痛苦不堪的人嘛?若是這樣她當初就不會捐了。更讓人感到衝擊的是孝順父母也是一種自私的行為:你可能會反駁說我才不自私,若是我自私的話我才不會養我父母那樣花錢又花時間又沒啥報酬。但你忘了你陪你父母時也會對你有效益(享受與家人相處的天倫之樂),甚至是若是你拋棄你的父母會有法律問題以及你自我道德感的良心譴責(最主要),這些對你個人效益的負面影響其實是非常大的。從道德感能夠納入個人的效益參數來看,自私聽起來並沒有那麼負面,由於你有良心、有道德所以做了這個''自私''的決定。




並不是每個人都是自私的:理性的探討




        人是自私的必須要建立在理性的假設下,那到底什麼是理性?根據經濟學的理性原則定義就是每個人的行為目的,會去追求最大的利潤,就也就是上一段的核心論點,但就像是經濟學至今仍有的爭議,人並不總是理性,其中會造成不理性的最常見因素有兩個,一個是''錯判情勢'',第二個是''時間折現值''的錯估。錯判情是很直觀,舉個簡單的例子,小時候玩電腦一玩就是好幾個小時,那時候你若是知道玩超過三小時就會被媽媽打的話,你仔細評估後就不會做出玩個小時的決定,但若是你錯估情勢以為媽媽不會發現那麼你就會玩超過三小時,而後果就會是你所不樂見的,也就是說你並沒有做出最好的抉擇---放棄貪玩的念頭。以上的情況就可以符合經濟學上的不理性,因其並沒有做出最大化自我效益的行為。再舉個例子,有的時候人們的行為會被他人稱之為傻事,例如情侶爭吵時,其中一方受不了大叫:''任何人都阻止不了我跟你分手,我受夠了'' ;但真的任何東西都阻止不了他? 事實上說不定冷靜宜下就會發現其實自己根本做了件蠢事,就是常常會聽到的意氣用事,往往都是因為錯估情勢所造成我所定義的不理性。第二個新觀念則是時間的折現值,我們從corporate finance 角度出發可以知道公司在決定要不要投資的時候會以NPV來做決策得標準,把未來的現金流量折回到現在進行計算;每個人的決策過程也是一樣,人生可以說是一家經營七八十年的公司,目標就是在這段時間內賺取最大利潤。


時間折現率




        人生就像是一家公司,但是它的REVENUE產出公式遠比正常的公司要複雜的多,猶如一個極為複雜的方程式,把情感、生理狀況、金錢、安全感、實際物理感受等統統當成INPUT參數帶入函數中並且得出第一段所提到的效益,除此之外還要注意到隨著年紀的增長每個人的函數都會改變,譬如說,人老的時候可能對於家人的陪伴所給的係數可能會比較高。也因為方程式太過於複雜,人們常常也會做出第二段所提到的錯判情勢(錯誤投資)。接著以公司治理的角度出發,把人的一生看成一個時間軸,每個決定代表每個投資、正的效益代表正的現金流、負的效益代表負的現金流,整體來看人生的目的就是要讓折現值最大,特別注意雖然這裡假定人生是連續且關注在一整輩子,但是我們卻是求折現值的最大,而不是單純的把人一生所有的正效益水平加總,為何如此是因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內設時間折現值(就如同公司在投資一樣要考慮折現率),以下就來介紹時間折現率的重要性,幾乎是影響人們決策的最大因素。會有時間折現率是因為人類對未來有不確定性,不確定自己是不是下一秒還活著,所以好處能越早拿到越好,甚至有些時候還會考慮老年(未來)的時侯就算是獲得相同的旅行機會但是因為身體不佳的因素使得效益打折;為了方便起見,我們假定人生只有三個階段:年輕、中年、老年,而你現在處於年輕時期。第一種情況為年輕時拿10元,第二種則是老年時拿10元,雖然你醫生中一樣都是拿到10元但幾乎大家都會選擇地一種狀況,原因不外乎說不定你中年就死了。每個人都有自己不同的折現率,若是可以正確的估算出自己的折現率就會做出對自己最好的決策,反之就會做出不理性的選擇。時間折現率的問題始終困擾著許多人,如同父母常常會告誡我們: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以這樣的話語恐嚇我們,到底是對還是錯呢?在用最簡單的假設把人生分成兩個階段就好,一是年輕二是老;決策為年輕時認真讀書不玩樂,效益為-10,但是認真讀書可以讓你在老年的時候有更多的錢可以花,因此老年會得到效益+15,若是A他對於時間的不確定感較為低,時間忍受力高可以忍很久,或許他的時間折現率很小因此NPV就會為正,那麼他就應該現在趕快讀書;但若是B很沒耐性,只想活在當下,折現回來可能NPV就會是負的,那麼他年輕時似乎就不應該讀太多書。所有的重點就是,每個人應該要了解自己、了解自己的時間折現率,如此一來才能正確的做出最理性對自己最好的人生決策。

11 則留言:

  1. 大大文章論點蠻有趣。不過排版實在不太好閱讀,不知道間距跟標點符號可否請您修一下?

    回覆刪除
  2. 我是paul介紹過來的。
    首先非常恭喜你到paul的公司做暑期實習,
    Paul是一個很棒的老闆,我相信這個暑假裡,你一定會比一般的同學看到更多不一樣的風景。

    這篇文章我大致上看過了,
    現在的大學生還有辦法寫出這麼大篇的文章,
    我覺得很棒。
    如果你平常沒有在寫,那我也相信這會是很好的開始。

    不過有幾個小問題想跟你講一下。
    1. 文章要寫,就要讓人家看的懂。
      我相信您應該知道,paul很用力的把貴公司所有intern的文章都轉出來給他的所有好友看。所以我會建議,你在把文章發表出去之前,要重頭檢視一次,文章結構對不對?有沒有錯字?有沒有贅字可以修改?是不是可以用更簡單的方式把想要表達的事情表達清楚?如果只是寫,大家都可以拼拼湊湊出文章。可是如果要把文章寫到讓人家一看就懂,那才是真的「寫文章」的基本功。(注意,這只是基本功)

    2. 把段落分清楚,把重點標示起來
      一樣是為了讓文章比較好讀,除了文章內容外,你也可以利用一些顏色、大小字體的工具來輔助你的文章。

    anyway, 加油!暑假實習愉快。:)

    回覆刪除
    回覆
    1. 謝謝JM 用心看了十幾回。感謝您。請到後台領取最新下載的影集。謝謝

      刪除
  3. 路過隨意評論,意見不同勿怪。

    首先不清楚你對失敗模型的定義是啥,沒有捕捉到全部的 input 就是失敗這樣也太難。就以最基本的最小平方法看 R^2,如果 R^2 越大模型越好,那丟進一堆無用甚至隨機生成的變數都會讓你的模型變好,模型好壞是大學問,如何放進最重要的變數是做決策的關鍵。

    然後先跳過對人不理性的評論,基本上經濟學沒有在假設人不理性的,寫個模型放個外生的 noise 大家就哇哇叫覺得很怪了,我猜你想表達的是有限理性或條件理性。

    時間折現率不是來自對未來的不確定性,而是說如果有無風險的地方可以存錢,那會拿到利息,也就是未來的錢比較薄,那計算上當然要減少。而對未來的不確定性會描繪在未來的效用內,如果你是期望效用極大化者,並且效用函數是凹函數,那你會發現有不確定的情形下期望效用比平均消費在每個未來狀態還低,也就是為什麼人會想花錢買保險。最後還有時間偏好率,我自己的想法是你選擇現在拿錢或未來拿錢,如果是未來才有錢,可能這中間你有很好的投資案就無法參與,會有機會成本的考量,因此未來的消費要用時間偏好折現。

    最後講理性的部分,經濟學討論的極大化問題通常會長這樣:有一個成本函數決定你可以做哪些事情,有一個目標函數說明你想要極大化的效用。像傳統的期望效用就是有期望值有凹函數的效用;行為經濟起源的展望理論說其實人是在極大化一個 s-value 函數;納入風險的話可能要扣掉風險偏好,最近還有討論如果人對自己的主觀機率沒把握,會有模糊(Ambiguity),其他種種像是連續時間離散時間、效用是不是可分離的、時間軸上線性或非線性等等,都在試圖描繪你提出的不理性問題。

    言僅於此,雖然其實讓我想發這一大串是因為看到看完文章全盤接受再摸摸頭的留言。

    回覆刪除
  4. 你好 感謝你仔細看完我的文章 看來你對經濟頗有研究 你的提問也很有趣 那我也說一下我的看法給你參考
    首先模型的設置跟你說的完全一樣 但我對失敗的定義為由於忘了考慮某個參數而得出人非自私
    關於理性 你說的似乎跟我說的並無底觸 感謝你又更深入想了一層
    你所提的折現率是教科書上所說的 但是我想探討的是人性上的折現率 記住 這世界的一開始並沒有一家銀行會給你無風險報酬 利息是人定的 而到底是蛇麼驅使利息的出現? 另外你說的對 時間偏好也是種解釋 但是他可以再往回推 也就是對未來的不確定(真的)
    最後的部分其實就是我所謂的複雜方程式啊 而且我相信人類的函數覺對不只你所說的那樣


    謝謝泥摟

    回覆刪除
  5. 肯思考,肯嘗試,又有這麼好的機會,要好好把握機會!

    回覆刪除
  6. "會有時間折現率是因為人類對未來有不確定性,不確定自己是不是下一秒還
    活著,所以好處能越早拿到越好,甚至有些時候還會考慮老年(未來)的時侯就算是獲得相
    同的旅行機會但是因為身體不佳的因素使得效益打折"

    你會想要一天吃十餐飯然後餓三天嗎?顯然折現不是唯一解。至於利息出現就是時間價值啊,沒有風險(或風險很低, e.g. 美國倒帳)的東西應該風險價值很小吧,但三十年期美國公債給 3% 利息,表示這個價格下會供給和需求相同。風險納入定價的概念基本上學界是 1952 Markowitz 的 Portfolio Selection 才有,業界也是前前後後才有想法說明為什麼均衡買價會比預期低,當然這是一個解釋。市場上只要借還錢開始,就一定會有人宣稱它可以給你固定的折現率。時間偏好跟未來消費的效用跟時間價值,這其實是不同的概念。

    其實你可以學學 General Equilibrium ,Arrow, Debreu, Radner 等人在五十年前就大部分解釋了你的問題,像是時間偏好跟均衡利率,實證結果也滿不錯的。

    回覆刪除
  7. 你說的我懂 但是我想探討的是 人本身折現率與其實與一般所了解的折現率的比較 仔細想過後會發現原因不盡相同 人真的有利息 ??人隨便一個決策會考慮美國公債?? 回到最原點你中午吃麥當當的決策會考慮你剛說的那些?? 另外 吃十餐餓三天不會發生 因為你忘了考慮餓一天的負效用其實很大 真正比較準的比較是今天餓還是明天餓

    回覆刪除
  8. 剛剛的是用手機打的 怕表達不清楚

    你上述所說,的確是解釋了經濟世界中(關於金錢)折現率出現的原因 人本身也會考慮折現率 但是原因不盡相同 舉例來說 若是回到原始世界 你有一張兌換卷 當你吃完大麥克之後你可以選擇今天或是明天多吃一支冰淇淋(量是一模一樣,兌換卷不會因為你忍了一天就讓你可以多吃一點),請問你會怎麼選擇 ,其實這就不干上面你所說的事了,你上面只處理了錢的時間價值,人的一生中還有一堆無法單單以前來衡量,你要現在聽音樂還是十天後聽音樂?其實更多時候遠比經濟學更難。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