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7月19日 星期四

2012 GDP 展望



Image Detail




今天中研院發佈了一則新聞,把台灣今年的GDP成長率由原本的成長3.81%下修至1.94%


原因簡單講有兩個


1. 出口很差


2. 固定資本形成減少


這兩項都是影響GDP的因素


以下是TEJ查出的詳細資料


1. 
台灣出口-台幣(百萬)   台灣出口-台幣-年增率(%) 台灣出口-大陸及香港(千美元)
年月 數值 數值 數值
Jun-12 686,686 -0.3 9,714,874
May-12 718,850 -4.9 10,072,821
Apr-12 709,473 -6.2 9,859,519
Mar-12 732,594 -4 10,446,409
Feb-12 655,561 11.3 9,233,752
Jan-12 600,774 -14.5 7,571,763
Dec-11 680,906 -0.6 9,521,674
Nov-11 696,153 -0.4 9,592,703
Oct-11 776,811 9.3 10,502,321
Sep-11 679,369 0.1 10,225,204
Aug-11 702,509 -3.8 10,604,371
Jul-11 769,339 5.2 11,193,949
Jun-11 688,471 -1.6 9,870,997
May-11 756,180 -1.5 11,194,081
Apr-11 756,564 14.1 11,157,605
Mar-11 763,092 7.4 11,237,504
Feb-11 588,955 16.1 8,723,865
Jan-11 702,371 6 10,220,146

總之的確如中研院所說,表現十分不如預期,而原因是中國本身有些總體經濟的問題,現在中國連降兩次息目的就是為了要刺激景氣,因素有很多,歐美景氣尚未復甦,中國製造業出走,台灣的半成品出口自然減少。

2.  固定資本形成:常住單位在一定時期內購置、轉入和自產自用的固定資產,扣除用於銷售和轉出的部分後得到的價值。 以上是MBA的定義,固定資本減少代表台灣的營建、運輸、無形資本投資有東西減少,經過比對之後發現每一項都有減少,尤其是機器設備這一項。

Mar-12 190,822
Dec-11 243,562
Sep-11 284,342
Jun-11 279,991
Mar-11 243,730
百萬新台幣


新聞中也有提到說觀光還有餐飲因為大陸客的關係需求量還不錯,是值得關注的部分,不過若是去看看觀光類股或是餐飲類股會發現目前的本益比有點高。

來看看觀光餐飲最紅的王品好了

101年度          999,694     5,841,022
100年同期        770,606     4,435,315
增減金額         229,088     1,405,707
增減(%)           29.73         31.69

註:
六月合併營收 


看起來收入還表現不錯,不過還是得繼續觀察細節才能下判斷,尤其是本益比約三十八倍,比產業平均二十二倍要高出許多,這些都值得留意一下。

GDP表現不好,不過要解決此問題也不是說甚麼增加公共支出可以做到的,尤其是看到我家附近的柏油路到底鋪了幾次再想想公共支出的效果!


















2012年7月16日 星期一

起薪

    最近看到一篇新聞,主要內容是關於頂尖大學生畢業後幾年薪資大多數依然無法超過五萬,讓我聯想到不久前我系上的一個學姊被媒體訪問的時候說出他原本期待畢業後有五萬,但現在三四萬也沒關係;老實說他是謙虛了,以他的能力這樣的要求。不過這也不是重點。台灣的大學畢業生起薪似乎很久都沒有漲了,這幾年大家也常常對於此感到很憂心,身為一個即將要畢業的大學生我一樣感到憂心,不過新聞在報導這件事時漏掉了一個因素,以前台灣的大學生比例並不高,能夠大學畢業的人基本上比較少通常也是社會上比較優秀的那一群,基本上平均薪資自然比當時的社會新鮮人高。反觀現在,幾乎大家都大學畢業,因此比較的基準點其實並不一樣,but anyway ,現在台灣的薪資還是很低。

    比較令我感到有興趣的是除了一些人才出走的負面影響,這樣的低薪資結構到底還會有甚麼影響。新聞中有提到大部分比較低薪的人都是走文史農林牧業的行業,這樣的話會不會造成大多數的人避免就讀相關科系? 一直以來我都覺得台灣的科系結構有很大的問題,一堆人搶著讀熱門科系,造成過多的人力供給,最後很可能會去從事跟自己科系完全不同的行業;另外,有很多的人會去讀一些熱門的管理科學,問題一樣是台灣並沒有那麼多的主管位子讓你當,最後變成大家都想要當管理階層,後果就是薪資被拉低,不然就是學無所用,這也是台灣目前的悲歌之一。

    這樣的低薪資結構說不定會有一些不一樣的效果,我好奇會不會有一些人想說反正都差不多低薪資那我乾脆選擇我最有興趣的系所來讀,反正讀醫學現在也是很糟糕的環境,讀電機線在台灣電子業也不樂觀,乾脆就去做我喜歡的事算了。這樣對國家的發展來說也不見得是一件壞事,更何況對個人來說可以做自己有興趣的工作也是件不錯的事,不過前提當然是不管做啥都一樣低薪的情況。

補充一下小常識   因為我從小就喜歡背每個國家的人均GDP 所以我對於GDP的數字很敏感。

台灣剛剛超過兩萬美金

南韓比台灣再多個一兩千

可是其實GDP不是太準,有很多因素會影響到實際上的可支配所得,尤其是分配的問題。

不過台灣的PPP還算蠻高是真的,多虧了很低的物價,要知道台灣的油價水價電價真的都算蠻低的就算有考量所得在裡面。台灣一餐省一點吃個五六十塊就可以飽了真不錯~!




2012年7月9日 星期一

決策 理性 人生

決策的源頭:自私


        人的一生要做太多的抉擇了,而這些抉擇的目的構築了人生的意義,人生的意義說的籠統一點是要快樂,而若是以經濟學的語言來說,則是要追求個人效用最大化,這是毫無疑問的。從小到大,我的父母給我的身教還有我自己以及我所觀察出其他人的生活方式完完全全就是跟著這個目的走沒有任何例外----maximize utility。舉例來說,大家都想要擁有高薪以購買勞務並且從中獲得樂趣,想要擁有時間以發展自我興趣最終目的也是提高個人爽度;以有系統一點的馬斯落理論來看,從生存、安全到自我實現的滿足統統都是為了提高個人的爽度(utility)只是層級的不同罷了。若是以這樣的論點來看似乎就間接證明了人是自私自利的,而這也是毫無疑問的。之所以會有人認為人不是自私自利的原因在於她並沒有考慮到所有的因素,從統計的角度出發我們可以知道在做迴歸分析的時候若是不能有效的捕捉到所有可能的input那這就會是一個失敗的模型,回到最大化個人utility來看也是一樣。譬如有人會說,我才不自私,我願意把自己的所得捐獻給慈善機構以利他人,但是別忘了這只是等於馬斯落自我實現的一環,你之所以會捐錢是因為這可以滿足你自我的自我實現也就是對社會的貢獻,其最後目的也是在提高你個人的快樂、個人的utility。你有看過捐完錢痛苦不堪的人嘛?若是這樣她當初就不會捐了。更讓人感到衝擊的是孝順父母也是一種自私的行為:你可能會反駁說我才不自私,若是我自私的話我才不會養我父母那樣花錢又花時間又沒啥報酬。但你忘了你陪你父母時也會對你有效益(享受與家人相處的天倫之樂),甚至是若是你拋棄你的父母會有法律問題以及你自我道德感的良心譴責(最主要),這些對你個人效益的負面影響其實是非常大的。從道德感能夠納入個人的效益參數來看,自私聽起來並沒有那麼負面,由於你有良心、有道德所以做了這個''自私''的決定。




並不是每個人都是自私的:理性的探討




        人是自私的必須要建立在理性的假設下,那到底什麼是理性?根據經濟學的理性原則定義就是每個人的行為目的,會去追求最大的利潤,就也就是上一段的核心論點,但就像是經濟學至今仍有的爭議,人並不總是理性,其中會造成不理性的最常見因素有兩個,一個是''錯判情勢'',第二個是''時間折現值''的錯估。錯判情是很直觀,舉個簡單的例子,小時候玩電腦一玩就是好幾個小時,那時候你若是知道玩超過三小時就會被媽媽打的話,你仔細評估後就不會做出玩個小時的決定,但若是你錯估情勢以為媽媽不會發現那麼你就會玩超過三小時,而後果就會是你所不樂見的,也就是說你並沒有做出最好的抉擇---放棄貪玩的念頭。以上的情況就可以符合經濟學上的不理性,因其並沒有做出最大化自我效益的行為。再舉個例子,有的時候人們的行為會被他人稱之為傻事,例如情侶爭吵時,其中一方受不了大叫:''任何人都阻止不了我跟你分手,我受夠了'' ;但真的任何東西都阻止不了他? 事實上說不定冷靜宜下就會發現其實自己根本做了件蠢事,就是常常會聽到的意氣用事,往往都是因為錯估情勢所造成我所定義的不理性。第二個新觀念則是時間的折現值,我們從corporate finance 角度出發可以知道公司在決定要不要投資的時候會以NPV來做決策得標準,把未來的現金流量折回到現在進行計算;每個人的決策過程也是一樣,人生可以說是一家經營七八十年的公司,目標就是在這段時間內賺取最大利潤。


時間折現率




        人生就像是一家公司,但是它的REVENUE產出公式遠比正常的公司要複雜的多,猶如一個極為複雜的方程式,把情感、生理狀況、金錢、安全感、實際物理感受等統統當成INPUT參數帶入函數中並且得出第一段所提到的效益,除此之外還要注意到隨著年紀的增長每個人的函數都會改變,譬如說,人老的時候可能對於家人的陪伴所給的係數可能會比較高。也因為方程式太過於複雜,人們常常也會做出第二段所提到的錯判情勢(錯誤投資)。接著以公司治理的角度出發,把人的一生看成一個時間軸,每個決定代表每個投資、正的效益代表正的現金流、負的效益代表負的現金流,整體來看人生的目的就是要讓折現值最大,特別注意雖然這裡假定人生是連續且關注在一整輩子,但是我們卻是求折現值的最大,而不是單純的把人一生所有的正效益水平加總,為何如此是因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內設時間折現值(就如同公司在投資一樣要考慮折現率),以下就來介紹時間折現率的重要性,幾乎是影響人們決策的最大因素。會有時間折現率是因為人類對未來有不確定性,不確定自己是不是下一秒還活著,所以好處能越早拿到越好,甚至有些時候還會考慮老年(未來)的時侯就算是獲得相同的旅行機會但是因為身體不佳的因素使得效益打折;為了方便起見,我們假定人生只有三個階段:年輕、中年、老年,而你現在處於年輕時期。第一種情況為年輕時拿10元,第二種則是老年時拿10元,雖然你醫生中一樣都是拿到10元但幾乎大家都會選擇地一種狀況,原因不外乎說不定你中年就死了。每個人都有自己不同的折現率,若是可以正確的估算出自己的折現率就會做出對自己最好的決策,反之就會做出不理性的選擇。時間折現率的問題始終困擾著許多人,如同父母常常會告誡我們: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以這樣的話語恐嚇我們,到底是對還是錯呢?在用最簡單的假設把人生分成兩個階段就好,一是年輕二是老;決策為年輕時認真讀書不玩樂,效益為-10,但是認真讀書可以讓你在老年的時候有更多的錢可以花,因此老年會得到效益+15,若是A他對於時間的不確定感較為低,時間忍受力高可以忍很久,或許他的時間折現率很小因此NPV就會為正,那麼他就應該現在趕快讀書;但若是B很沒耐性,只想活在當下,折現回來可能NPV就會是負的,那麼他年輕時似乎就不應該讀太多書。所有的重點就是,每個人應該要了解自己、了解自己的時間折現率,如此一來才能正確的做出最理性對自己最好的人生決策。

2012年7月5日 星期四

貧富差距的機會

    大家都知道現今社會貧富差距越來越大,成因有很多,我認為最重要的其實是科技的發達

還有時代的進步。許多人可能會覺得因為這是一個知識爆炸的時代,每個人都可以接受到更

多的資訊,照理說應該可以更有機會能夠翻身,很多人在自己家裡一台電腦設計出很酷的APP

就可以致富,有更多的可能可以往上爬。但是其實有兩項因素造成社會一就有貧富差距而且

越來越大。首先由於科技的進步,既得利益者可以獲得的利益還有資源的增長幅度絕對是中

下階層者的好幾倍,於是更有優勢可以掠奪這個社會的資源,舉例來說,媒體人比以往更有

能力進行傳播行銷的工作,效果也更強,可以進行更徹底的洗腦和穿透;老闆不用請人可以

只靠機器製造更多的營收,而工人就此失業。因此有錢有勢的人可以透過科技更有效的統治

這個世界,另外一個例子,在中古世紀的戰爭,一個國家頂多能統一周圍國家就很厲害了,

可是因為現在武器的發展,美國實質上幾乎統治全世界,自許為美國警察,在世界上擁有13

個艦隊監控著每個海域。第二個原因,能夠翻身的人畢竟是少數,絕大多數的人依舊過著被

支配的日子,而翻身的人就變成了天平上的另一端,拉開兩者的差距。


    到底貧富差距有何機會呢? 基本上我認為機會很渺茫,在台灣,靠自己努力讀書的孩子頂多

可以上台大,達官顯要的孩子可以上美國的大學,但誰在未來可以更有機會拿到高薪的工

作,我想很有可能還是後者。不過就像"預見未來"書中所提,平價趨勢可能可以帶來一些契

機,由於平價化的產品越來越多,也越來越受到重視,因此不一定賺得少享受到的勞務就會

比較差,例如在台灣,雖然大家一直說22k的確蠻難過,不過想想,我今天買的一大杯珍珠奶

茶也才30元說時在真的蠻便宜的,若是可以住在新北市的郊區,省著點,改變生活型態,例

如不要買房子了,用租的,多去39元商店等至少還是活得下去,而這對上層階級也是件好

事,由於產品的趨勢主流趨於平價,對於有錢人來說。購買力更是提高!




日常雜事

昨天在龍骨王實習,不過我還是有關注台股的一些動向並且繼續貫徹實行我的小計畫。戰果並不佳,昨天買了一檔小股票,他原本漲停後來卻打開,昨天傍晚看了買賣方資料後發現,買得是屬於散戶,覺得力道已經不足,果然一開盤就下跌四趴,趕緊找機會賣出。另外又買了一個尾盤向上拉的力銘,可是最後依然沒有達到我要的表現,待會兒看看買賣方就可以大概知道明天到底是不是要重蹈覆側了。

今天早上去nvesto  早上主要都是在討論一份 project,下午就到另外一家公司去meeting






2012年7月3日 星期二

醫生困境與貿易壁壘

大家好我是方西瓜。今天是我第一天到 nvesto 實習  這裡的環境非常的好 也很舒適,最重要的是可以有比較多的時間和彈性可以充實自己。今天早上 Paul 老闆對於昨天的幾檔股票做了一個簡單的brief  然後叫我們看了一篇關於彭淮南對於歐元區的看法,我自己又把Paul 開的書單的第一本看了一下, 下午聽了一位研究生的一篇關於事件影響股價的論文,跟我之前的想法不謀而合。

There are some interesting things that I have discussed with other interns. First, I chat with Luke about the problems and delimma in Taiwan medicine industry. Cause he majors in medicine, he knows the details of the flaws in the system, especially in National health insurance. There is a sue in Taiwan about a man with status accuse a doctor for a fail operation, while most doctors stand out and protest that the doctor who did the surgical operation is innocent. We have discuss the issue from many aspects, trying to figure out some possible solution to these drawback. From my point of view, there are indeed some bad incentives for doctors to avoid the annoying operations, which would definitely cause more disaster in Taiwan. For examples, the doctors would consider that they might be sued because of a fail operation, they would try to take the one with high risk; however, in this case, ppl who really have the need to take the operation would loss the chance to be cured.

接著我又看了一些關於預見未來的一些章節,這次看到的部分比較有感覺的是關於貿易壁壘,trade protectionism 通常是在國家或是世界景氣不好的時候會發生的事情,由於景氣不太好,因此國家為了保護自身的產品或是競爭力以及貿易順差,採取了一個比較次級的方法,友就是增加進口關稅使得進口減少,可是這就是一場賽局,如此一來會得到一個比較不好的均衡,也就是全世界都實行trade protectionism 這樣一來全世界的貿易量會猛然下降對於景氣更慘。以賽局的角度來看,這件事必然會發生,所以要解決或許可以賽局的角度下手。先回到剛剛的醫生困境,若是可以採取任何人手術時先收取基本費用,若是可以手術成功的話,醫生可以獲得更多的報酬,但是只要病人同意手術就放棄所有的法律追訴權。這樣或許可以解決兩方的問題。首先,由於不會有法律的追訴權,因此醫生不會有後顧之憂,而這樣的給付制度可以誘使醫生盡力的開刀,達到一個好的均衡。所以是否也有甚麼機制可以阻止貿易壁壘的產生或許也是各個國家可以討論的範疇。但換個角度想想,貿易壁壘它究竟是一個均衡,或許是產業轉型的必經過程,每個國家閉門苦練,然後先得到一些好處,然後在嘗到苦果之後,在重新開放自由貿易,在一決高下。